top of page

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「國際不再恐同日」?

  • 作家相片: T.M.SPA
    T.M.SPA
  • 9月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從歷史傷痕到集體覺醒,同志族群仍在等待真正的平等


同志族群於國際間的平權發展史

個節日是怎麼來的?——從精神病名單中解放


「國際不再恐同日」(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,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,簡稱 IDAHOT)定在每年的 5 月 17 日,這個日子並非隨意選定。1990 年的這一天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正式將「同性戀」自精神疾病分類中除名,這象徵著國際醫療與人權領域對同志族群認知的重大轉變。

然而,這場「去病化」的勝利,只是漫長平權路途的其中一步。這個節日於 2004 年由法國人權運動者 Louis-Georges Tin 發起,旨在對抗全球對同志、雙性戀、跨性別(LGBT)社群的歧視與暴力,喚起大眾對性別多元議題的關注。



同志平權的進展,與仍在拉扯的現實


台灣在 2019 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,這無疑是亞洲人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。每年台灣的同志大遊行吸引成千上萬的民眾上街,用身體去寫下歷史。

但這並不代表歧視與偏見已經消失。許多同志族群仍在職場、家庭、教育體系中面臨微歧視(microaggression)、出櫃風險、甚至暴力排擠。

跨性別者更時常成為社會邊緣中的邊緣,無論是在醫療制度、身分文件、還是日常使用公共空間,都處處碰壁。

國際不再恐同日提醒我們,即使在看似「進步」的社會,恐同情緒仍可能以更隱微的方式存在於生活之中。



恐同現象不是一種「意見」——它是一種壓迫


很多人會說:「我不討厭同志,但我不贊同他們的生活方式。」這種說法,表面上看似中立,實際上正是對同志族群的去人性化與價值否定。

恐同不只是暴力攻擊或歧視語言,它也包含社會結構上的排除:例如學校教材缺乏同志角色、政策無法涵蓋同志家庭、醫療工作者缺乏性別友善訓練等。

國際不再恐同日的存在,不是為了讓同志「被特別對待」,而是讓所有人都能被公平地對待。



IDAHOT 的三個層面:恐同、恐跨、恐雙


很多人對「國際不再恐同日」的理解僅限於同性戀者,但其實這個節日完整的名稱是:「不再恐同、恐跨、恐雙國際日」。

  • 恐同(Homophobia):對同性戀者的排斥與敵意

  • 恐跨(Transphobia):對跨性別者的不理解與歧視

  • 恐雙(Biphobia):否定雙性戀的存在、將其視為「過渡期」或「不夠純」

這三種恐懼與偏見,彼此交織、強化,對於性別少數族群造成深遠影響。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真正精神,是要打破這些根植於文化、宗教與制度中的不平等框架。



我們可以怎麼參與?


✔ 從教育做起

在學校、社區推動性別平等教育,讓孩子從小理解「性傾向與性別認同」的多元性,不再將異性戀視為唯一正確的選項。

✔ 從生活中改變語言

不要隨口說「你這樣很娘」、「好噁喔兩個男的接吻」等無意識偏見語言。語言會形塑認知,改變語言,就是改變社會的第一步。

✔ 支持同志創作者與組織

購買同志友善商品、關注性別運動的倡議平台,都是為平權努力的一種參與方式。

✔ 傾聽並陪伴身邊的同志朋友

有時候,最溫柔的改變,是當你告訴一個正在掙扎的同志朋友:「你不用改變,我願意站在你這邊。」



我們仍然在路上


國際不再恐同日,提醒的不只是過去曾經發生的傷害,更是對未來的承諾。它讓我們不忘記:同志不需要被寬容,我們需要的是平等。

恐同、恐跨、恐雙的問題,不會因為一天的紀念活動就消失。但正因如此,我們才更需要堅持紀念,並讓這個日子成為行動的起點,而非結束。



愛不需要道歉,存在不該被辯解


每一個同志的生命,都應該被尊重、被傾聽、被保護。在這個國際不再恐同日,我們記得曾經的鬥爭,也看見仍需努力的地方。

讓我們一起,為一個更自由、更平等的社會而努力——從「不再恐懼」,開始。


回同志按摩師傅頁面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