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婚姻平權六年後的台灣:支持度與接受度之間的落差

  • 作家相片: T.M.SPA
    T.M.SPA
  • 10月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法律已經前進,但同志的日常仍在等待真正的平等


婚姻平權六年後的台灣

歷史性的進展


2019 年,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志婚姻的國家。這是無數同志與平權團體長年努力的成果,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被視為性別平等的先驅。每年的同志大遊行,彩虹旗飄揚在台北街頭,象徵這段歷史性的勝利。

然而,六年過去了,我們不得不問:法律的進步,是否真正轉化為社會的接納?



調查結果:數字背後的矛盾


根據多份民調顯示,多數台灣民眾支持同志婚姻合法化,並認為同志應享有與異性戀相同的基本人權。但另一方面,仍有不少同志在生活中感受到 「被支持但不被接受」 的矛盾。

  • 在職場,有人擔心出櫃後會影響升遷或人際關係。

  • 在家庭,許多同志仍不敢公開伴侶身份,擔心長輩的失望或責備。

  • 在校園,同志學生仍可能面臨同儕的霸凌或老師的冷漠。

這些隱性的壓力,無法單靠一紙法律消除。



支持不等於理解


為什麼會出現「支持度高」卻「接受度不足」的現象?原因之一,是許多人支持的是「制度上的平等」,卻仍帶有「情感上的距離」。

例如,一些人會說:「我支持同志結婚,但希望他們不要在我身邊親密互動。」這樣的態度表面上是開放的,實際上仍然將同志視為「異類」。支持是一種理智上的同意,理解與接納才是情感上的認同。



理性的責任,感性的呼籲


法律可以改變制度,卻需要時間去改變人心。同志的存在,不應該只在遊行或新聞裡被看見,而是應該在每一個日常場景裡被自然地對待。

同志不是挑釁傳統的「議題」,而是身邊的朋友、同事、家人。他們和所有人一樣,有渴望被愛、渴望過平凡生活的權利。



從支持到真正的接納


婚姻平權六年後的台灣,值得驕傲,但更需要反思。

同志不只是需要被法律支持,更需要被社會接納。

當我們能夠在職場上自然地尊重同志同事,在家庭裡真誠地擁抱同志子女,在校園裡為同志學生提供安全空間,那時候,平權才真正落實。

支持是一個起點,接納才是終點。台灣已經走了很遠,但還需要更多理解與共感,才能讓同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自在呼吸。


同志按摩師傅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