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他死在廁所裡,只因跟別人不一樣」
- T.M.SPA
- 7月2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9月3日
葉永鋕葉永鋕的悲劇,台灣性別教育的起點

一個不一樣的男孩
2000年4月20日,屏東高樹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鋕,在學校廁所被發現倒臥血泊,隔日凌晨傷重不治。這不是一起單純的校園意外,而是一場隱形霸凌的悲劇——因為性別氣質與多數人不同,他從小就遭受嘲笑與歧視。
他的母親陳君汝回憶,永鋕從小喜歡玩煮菜玩具、扮家家酒,是個性格溫和的孩子,也因此「有點女性化」。這些特質讓他在國中時遭遇了許多欺凌,有同學甚至曾強行脫他褲子,試圖「驗明正身」。
這些不堪的遭遇,讓永鋕在學校感到極度不安全。他不敢在下課時上廁所,甚至曾向母親表示「同學會抓著他要脫褲子」,但即使反應給學校,也未曾改善。葉永鋕只好選擇使用女廁、教職員廁所,或提前幾分鐘離開教室,孤身穿越樹林,到遠處的男廁如廁。
這些不是誇飾的逃避,而是他每天的求生策略。
事件當天:孤單前往的最後一次
案發當天,是高樹國中第三學期的一個普通上午。第四節音樂課快下課時,永鋕向老師舉手表示要去上廁所。音樂教室旁的男廁因「防止抽菸」而遭封鎖,他只能繞過教室後方的林蔭小道,走向遠在百公尺外的另一座廁所。
這是一條他習慣卻也害怕的路——那個讓他逃避霸凌的角落,最後成為了他的死亡現場。
幾分鐘後,他仍未回到教室。有學生好奇前往尋找,結果發現永鋕倒臥在廁所地板,頭部重創、鼻口流血,外褲拉鍊未拉,氣息微弱地嘗試爬行。他被送醫急救,最終仍於隔日凌晨4點45分傷重不治。
當時的檢方與法醫以「可能是肺炎併發昏倒致死」為結論,引發社會各界質疑。真正讓人震驚的不是死因本身,而是——為什麼一個孩子如廁時必須繞過樹林?為什麼他選擇獨自前往一個偏僻的廁所?答案殘酷卻清楚:因為他怕被欺負。
殺死葉永鋕的,是社會的沉默
永鋕死後的種種線索、證詞與檢驗報告反覆交錯,直到今日仍無法有定論。但社會大眾清楚知道一件事——他是因為與眾不同而被迫孤立,甚至在生理基本需求上都無法安心。他的死亡,是所有不作為的集合結果:對性別差異的排斥、對霸凌的漠視、對校園安全的忽略。
葉永鋕是同志嗎?我們永遠不會知道。但這並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當一個人因為性別氣質與多數不同就無法安心生活,這個社會就已經出了問題。
為什麼我們不能遺忘葉永鋕?
他的死亡,引起了全台大規模的討論與關注,也成為推動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的催化劑。從此,性平教育進入了學校,開始教導孩子認識性別多元,學習尊重與包容。
但我們不能自滿。即使至今台灣已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同性婚姻的國家,同志學生在校園中仍時常面對言語歧視、身體霸凌或社交孤立。葉永鋕的遭遇並未完全消失,只是變得更隱形。
每一位與眾不同的孩子,是否真的能在教室中被平等對待?每一位同志青年,是否真的能在校園裡自由做自己?
從傷痛中,學習尊重的價值
葉永鋕的名字,早已超越了他的年齡與身分。他是無數同志與性別少數者心中未竟的遺憾,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中沉痛的責任。
殺死葉永鋕的,不只是身體上的撞擊,而是長年累積的冷漠與偏見。
讓他的故事成為我們警醒的開始,而不是遺忘的句點。
我們能做什麼?
讓更多人了解性別多元,讓每個孩子在教室裡都能安心如廁、安心表達自己、安心存在。
每一次你替與眾不同的人說話,每一次你不讓歧視的玩笑發聲,每一次你堅持尊重與包容,都是讓葉永鋕的生命延續。
不要再有下一個他。
留言